【鲮鲤解释】在传统中医药学中,“鲮鲤”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术语,常出现在古籍或地方性药材记载中。其字面意思可理解为“鲮鱼与穿山甲”的合称,但在实际应用中,多指穿山甲这一动物的鳞片作为药材使用。本文将对“鲮鲤”进行简要解释,并通过总结与表格形式,帮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其含义、来源及用途。
一、
“鲮鲤”一词源于古代文献,主要指穿山甲(又称鲮鲤),是一种哺乳动物,因其鳞片可用于中药而被广泛记载。穿山甲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具有活血化瘀、通经下乳等功效,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产后缺乳等症状。由于穿山甲属于国家保护动物,现代已禁止捕杀和使用,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多以人工养殖或替代品为主。
此外,“鲮鲤”有时也被用来泛指某些鱼类或水生生物,但这种情况较少见,且多为地方性称呼。总体而言,结合历史文献与现代药用实践,“鲮鲤”主要指穿山甲,尤其是其鳞片入药的部分。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中文名称 | 鲭鲤 |
别名 | 穿山甲、鲮鲤、龙鲤 |
动物类别 | 哺乳动物(穿山甲科) |
药用部位 | 鳞片 |
性味归经 | 咸、微寒;归肝、胃经 |
功效 | 活血化瘀、通经下乳、消肿排脓 |
主治 | 风湿痹痛、产后缺乳、疮疡肿毒 |
使用现状 |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禁止捕杀与市场交易 |
替代品 | 多用人工养殖穿山甲或植物类替代药物 |
文献出处 | 《本草纲目》、《中华本草》等 |
三、结语
“鲮鲤”作为传统中医药术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与医学内涵。虽然现代因生态保护原因限制了其直接使用,但其历史价值与药用意义仍不可忽视。对于研究中医药发展史或关注传统药材的人来说,了解“鲮鲤”的真实含义,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古代医理与药材分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