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即被感知什么意思】“存在即被感知”是英国哲学家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提出的一个著名哲学命题,其英文原句为“Esse est percipi”,意为“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观点挑战了传统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认为事物的存在依赖于被感知。
一、
“存在即被感知”是贝克莱哲学的核心主张之一。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只是观念的集合,没有独立于心灵之外的物质实体。换句话说,一个事物只有在被感知时才具有存在意义。如果没有人去感知它,那么它就不存在。
这一思想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不同,贝克莱并不承认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而是将现实建立在感知之上。他的观点在当时引发了极大的争议,但也对后来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表格对比
项目 | 内容 |
哲学家 | 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 |
原文 | Esse est percipi(存在就是被感知) |
核心观点 | 事物的存在依赖于被感知,无感知则无存在 |
反对对象 | 唯物主义、物质实体论 |
与笛卡尔的区别 | 不承认物质独立存在,强调感知的重要性 |
影响 | 对后世哲学、认识论产生深远影响 |
争议点 | 是否否定客观世界的存在,是否过于主观 |
三、延伸思考
虽然“存在即被感知”听起来有些极端,但它促使人们反思:我们如何知道世界是真实的?我们的感知是否可靠?如果一切都被感知所决定,那么是否存在一个不依赖于人的“真实世界”?
这个问题至今仍在哲学界引发讨论。贝克莱的观点虽然不是主流,但它的提出让人类对“存在”和“感知”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