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兴义学文言文翻译】一、
《武训兴义学》是一篇记载清代民间教育家武训生平事迹的文言文,主要讲述他一生致力于兴办义学、资助贫苦子弟求学的事迹。武训出身贫寒,不识字,但他深知读书的重要性,于是通过行乞、劳作等方式积攒钱财,最终在家乡创办了义学,为无数贫困儿童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
这篇文章不仅展现了武训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以及民间力量在推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其文言文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二、文言文原文与白话翻译对照表
文言文原文 | 白话翻译 |
武训者,清之山东人也。 | 武训是清朝时期山东人。 |
少孤贫,不识字。 | 年幼时失去父母,家境贫苦,不识字。 |
每见乡里子弟读书,心慕之。 | 每次看到乡里的孩子读书,内心非常羡慕。 |
遂发愿兴义学,以教贫儿。 | 于是立下志愿,兴办义学,来教导贫穷的孩子。 |
乃行乞于市,积金数万。 | 于是他在集市上行乞,积攒了数万钱。 |
建学舍于乡,设讲堂,延师授徒。 | 在乡里建起学舍,设立讲堂,请老师教授学生。 |
贫者不收学费,富者亦不强取。 | 对贫穷的学生不收取学费,对富裕的学生也不强行索取。 |
乡人感其德,咸称曰“义学先生”。 | 乡里人都被他的品德感动,称他为“义学先生”。 |
其事传于朝,诏赐银帛。 | 他的事迹传到朝廷,皇帝下诏赏赐银两和布匹。 |
然武训不自居功,终老于乡。 | 但武训并不自夸功劳,最终在乡里度过一生。 |
三、结语
《武训兴义学》这篇文言文通过简洁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普通农民如何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为家乡教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形象。它不仅是对武训个人精神的颂扬,也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和民间教育实践的深刻反映。通过此文,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代知识分子对教育的重视,以及普通百姓在推动社会进步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