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俞泣杖历史典故】“伯俞泣杖”是中国古代流传的一个感人至深的历史典故,出自《汉书·韩信传》的附录《韩安国传》,后被广泛收录于各类古籍和民间故事中。这个故事讲述了孝子伯俞因母亲责打而落泪的情节,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孝道的高度重视。
一、典故总结
伯俞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孝子,以孝顺闻名乡里。有一次,他的母亲因为伯俞犯了小错,便用拐杖打了他。伯俞并没有因此感到愤怒或怨恨,反而伤心地流下了眼泪。母亲见状,感到疑惑,问其原因。伯俞回答说:“我小时候犯错时,您打我,我总是痛得哭;现在您打我,我已经不觉得疼了,这说明您年老体衰,力气不如从前了,我为您的衰老而难过。”
这段话让母亲非常感动,也成为了后世推崇孝道的重要象征。伯俞的“泣杖”不仅表现了他的孝心,更体现出他对父母的深切关爱与感恩之情。
二、人物与事件简表
| 人物 | 身份 | 事迹 | 情感表达 |
| 伯俞 | 孝子 | 因母亲责打而落泪 | 感恩、怜惜、孝顺 |
| 母亲 | 母亲 | 用拐杖责打儿子 | 爱、担忧、慈爱 |
| 韩安国 | 史学家 | 记载此典故 | 传承孝道文化 |
三、文化意义与启示
“伯俞泣杖”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家庭故事,它蕴含着深刻的儒家伦理思想。它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尊重与感恩,同时也反映出孝道不仅仅是服从,更是理解与关怀。在现代社会,虽然社会结构和家庭关系发生了变化,但这一典故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珍惜亲情,理解长辈的用心。
四、结语
“伯俞泣杖”作为中国古代孝道文化的代表之一,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它不仅是一段历史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孝道的真谛,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体谅和关爱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