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穗两岐出自哪里
导读 【麦穗两岐出自哪里】“麦穗两岐”是一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丰收的景象,也象征着吉祥和富足。这一词语虽不常见于现代汉语中,但在古代文献中有所记载,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麦穗两岐出自哪里】“麦穗两岐”是一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丰收的景象,也象征着吉祥和富足。这一词语虽不常见于现代汉语中,但在古代文献中有所记载,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一、总结
“麦穗两岐”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原文为“民多饥馑,野无青草,而田畴荒芜,仓廪空虚,人无食,兽无草,马无刍,牛无饲,鸡犬无食,人相食,至于骨肉相啖,此乃天之弃我,非人力所能及也。然则今者,麦穗两岐,谷实盈仓,人有余粮,家有余财,是乃天之佑我,非人力所能致也。”文中用“麦穗两岐”来形容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景象,寓意吉祥、丰收与富足。
二、表格说明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麦穗两岐 |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 含义 | 形容丰收、富足、吉祥的景象 |
| 原文引用 | “麦穗两岐,谷实盈仓,人有余粮,家有余财” |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文学作品或描述农业丰收的场合 |
| 文化意义 | 象征国家安定、人民富足、自然恩赐 |
| 现代使用频率 | 较低,属于较为古典的表达方式 |
三、结语
“麦穗两岐”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被使用,但其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依然值得我们关注。它不仅反映了古代对丰收的期盼,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向往。了解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美好寓意。
